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清风徐来
 
 
常照心灵之镜
点击数:  添加日期:19年07月19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钟芳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昏镜词》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摆了十面铜镜出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子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磨制得一样光亮,主要是买镜子的人中十个有九个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任何细小的瑕疵,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而‘昏镜’虽然模糊不清但能隐藏不足,使人心情舒畅。”

人如果想要正衣冠,首先要站到镜子前,在镜子里看清自己,正视自己,时刻保持良好形象。镜子是公正的,它能如实地映照出一个人原本的形象,照出的不仅有优点和成绩,也有缺点和问题。古人照镜以修身正己,看到自己平时忽视的问题,是非得失,善恶美丑,一照便知,一目了然。无疑,刘禹锡诗中的镜子不仅是照一个人的外表仪容,它照的更是心灵。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自己经常照镜子吗?照怎样的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照镜子典故源于“太宗三鉴”,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就与他敢照镜子,常照镜子,善于从照镜子中发现问题密不可分。他曾把进谏的诤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到屏风上,当“镜子”,随时对照。当魏征病逝后,他流着泪说:“今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可见从“照镜子”中查找问题,进行自我检讨,自我批评,是一个人不断进步和完善自我的保证。

镜子虽可以正衣冠,却无法映照出人的心灵,要探知和判断自我思想行为如何、是否符合规范和要求,仅仅通过对照普通的镜子是无法办到的,而是需要对照“心灵之镜”。对照内心反思之镜,让内心的污渍尘垢在镜子面前一一呈现,看到自己的积弊、陋习和问题所在,从而在照镜子之后得以改正。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这样的诗句:“人生乃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认识自己,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哪怕随后就离开人世!”

“心灵之镜”必须天天照,时时照,这样才能保持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作为党员干部应主动、自觉、认真地照这面镜子,使“光线”照进灵魂深处,看看自己为官清不清、思想正不正、工作实不实,是否还存在差距,存在多少差距,知不足然后奋进。真正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版权所有:无锡市妇幼保健院 ICP备案号:苏ICP备05017912号 公安备案号:32021302000162 安全支持:江苏骏安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