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2022)核心信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0-6月龄婴儿母乳

准则1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婴儿出生后最佳喂养方式。

婴儿出生后不要喂任何母乳以外的食物。

应坚持纯母乳喂养至婴儿满6月龄。

坚持让婴儿直接吸吮母乳,只要母婴不分开,就不用奶瓶喂哺人工挤出的母乳。由于特殊情况需要在婴儿满6月龄前添加母乳之外其他食物的,应咨询医务人员后谨慎做出决定。

配偶和家庭成员应支持鼓励母乳喂养。

准则 2生后1小时内开奶重视尽早吸吮

分娩后母婴即刻开始不间断地肌肤接触,观察新生儿觅食表现,帮助开始母乳喂养,特别是让婴儿吸吮乳头和乳晕,刺激母乳分泌。

生后体重下降只要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就应坚持纯母乳喂养。

婴儿吸吮前不需过分擦拭或消毒乳房。

通过精神鼓励、专业指导、温馨环境、愉悦心情等辅助开奶。

准则 3回应式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及时识别婴儿饥饿及饱腹信号并尽快做出喂养回应,哭闹是婴儿表达饥饿信号的最晚表现。

按需喂养,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但生后最初阶段会在10次以上。

婴儿异常哭闹时,应考虑非饥饿原因。

准则4适当补充维生素D,母乳喂养无需补钙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生后数日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10μg。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不需要补钙。出生后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

准则 5任何动摇母乳喂养的想法和举动都必须咨询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并由他们帮助做出决定

绝大多数母亲都能纯母乳喂养自己的孩子。

母乳喂养遇到困难时,需要医生和专业人员的支持,母亲不要放弃纯母乳喂养,除非医生针对母婴任何一方原因明确提出不宜母乳喂养的建议。

相对干纯母乳喂养,给6月龄内婴儿任何其他食物喂养,对婴儿健康都会有不利影响。

任何婴儿配方奶都不能与母乳相媲美,只能作为母乳喂养失败后的无奈选择,或母乳不足时对母乳的补充。

不要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和普通儿童奶粉、蛋白粉、豆奶粉等喂养6月龄内婴儿。

准则6定期监测婴儿体格指标,保持健康生长

身长和体重是反映婴儿喂养和营养状况的直观指标。

6月龄内婴儿每月测量一次身长,体重和头围,病后恢复期可适当增加测量次数。选用国家卫生标准《5岁以下儿童生长状况判定》( WS/T423-2013)判断生长状况。出生体重正常婴儿的最佳生长模式是基本维持其出生时在群体中的分布水平,婴儿生长有自身规律,不宜追求参考值上限。

7~24月龄婴幼儿

准则1继续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必须添加辅食,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

婴儿满6月龄后继续母乳喂养到两岁或以上。

从满6月龄起逐步引入各种食物,辅食添加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健康。

首先添加肉泥、肝泥、强化铁的婴儿谷粉等富铁的泥糊状食物。

有特殊需要时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辅食添加时间。

准则 2及时引入多样化食物重视动物性食物的添加

每次只引入一种新的食物,逐步达到食物多样化。

不盲目回避易过敏食物,1岁内适时引入各种食物。

从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

逐渐增加辅食频次和进食量。

准则3尽量少加糖盐,油脂适当,保持食物原味

婴幼儿辅食应单独制作。

保持食物原味,尽量少加糖、盐及各种调味品。

辅食应含有适量油脂。

1岁以后逐渐尝试淡口味的家庭膳食。

准则4提倡回应式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

进餐时父母或喂养者与婴幼儿应有充分的交流,识别其饥饱信号,并及时回应。

耐心喂养,鼓励进食,但绝不强迫喂养。

鼓励并协助婴幼儿自主进食,培养进餐兴趣。

进餐时不看电视,不玩玩具,每次进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

父母或喂养者应保持自身良好的进餐习惯,成为婴幼儿的榜样。

准则 5注重饮食卫生和进食安全

选择安全、优质、新鲜的食材。

制作过程始终保持清洁卫生,生熟分开。

不吃剩饭,妥善保存和处理剩余食物,防止进食意外。

饭前洗手,进食时应有成人看护,并注意进食环境安全。

准则 6定期监测体格指标,追求健康生长

体重、身长、头围等是反映婴幼儿营养状况的直双指标。

3个月测量一次身长、体重、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

平稳生长是婴幼儿最佳的生长模式。

鼓励婴幼儿爬行、自由活动。

学龄前儿童

平衡膳食准则八条基础上,增加以下5条核心推荐

1.食物多样,规律就餐,自主进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2.每天饮奶,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零食。

3.合理烹调,少调料少油炸。

4.参与食物选择与制作增进对食物的认知和喜爱。

5.经常户外活动,定期体格测量,保障健康成长。

 
 
版权所有:无锡市妇幼保健院 ICP备案号:苏ICP备05017912号 公安备案号:32021302000162 安全支持:江苏骏安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