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哭是新生儿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其表达要求与感觉的一种方式,是正常神经行为发育的一部分。多数情况下,新生儿啼哭无临床意义,即非病理性啼哭,常见于饥饿、口渴、排大小便前后、衣服过紧、被褥过重、体位不适,以及环境温度过热、过冷或声音过大等情况,一般声调不高,程度不剧烈,解除原因后啼哭易停止。但有时则是疾病反应信号,特别是持续或剧烈的啼哭更有意义。
病理性啼哭常见病因有:①感染:任何感染均可引起新生儿不适而发生啼哭。常见的感染如感冒时鼻腔阻塞、鹅口疮、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等。②有消化道异常:如腹部胀气、肠痉挛、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等;③皮肤病变:如尿布疹、皮肤湿疹、异物刺激等;④外伤:如骨折、烫伤、坠床等。⑤药物性:药物中毒,特别是兴奋药。维生素A或D中毒也易引起啼哭。⑥其他:如肠套叠、疝气等。当新生儿啼哭时,需认真辨别,查找原因,根据病因及时处理。 |